根据最新安徽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南阳师范学院在安徽招生录取数据显示,安徽考生上南阳师范学院的分数在463至531分,位次为129725至24089位次区间内,所以我们预测2023年安徽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63至531区间才能上南阳师范学院。
一、安徽考多少分能上南阳师范学院
1、2022年安徽考生上南阳师范学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63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29725名;
2、2021年安徽考生上南阳师范学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6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11832名;
3、2020年安徽考生上南阳师范学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8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110935名;
4、2022年安徽考生上南阳师范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19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4089名;
5、2021年安徽考生上南阳师范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54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5809名;
6、2020年安徽考生上南阳师范学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31分,录取最低位次为25959名;
二、南阳师范学院在安徽的2020-2022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位次
1、2022年南阳师范学院在安徽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2022 | 安徽 | 理科 | 本二 | 463 | 129725 | 省政府 |
2022 | 安徽 | 文科 | 本二 | 519 | 24089 | 省政府 |
2、2021年南阳师范学院在安徽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2021 | 安徽 | 理科 | 本二 | 464 | 111832 | 省政府 |
2021 | 安徽 | 文科 | 本二 | 554 | 25809 | 省政府 |
3、2020年南阳师范学院在安徽的录取分数线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类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2020 | 安徽 | 理科 | 本二 | 484 | 110935 | 省政府 |
2020 | 安徽 | 文科 | 本二 | 531 | 25959 | 省政府 |
高考模拟志愿填报的步骤
第一步:阅读招生计划书。在高考前,学校会发一本各个大学的所需要的录取分数以及学费,考生一定要仔细阅读!
第二步:罗列自己想要报考的志愿根据分数,把自己想要报考的学校罗列出来,这样可以减少在网上修改志愿的次数,避免出错。
第三步:登录指定网站打开浏览器,登录省招办官网。
第四步:输入用户名密码用户名为考生准考证上14位报名数字,初始密码为自己的身份证号。填写后点击登录,进入下一个页面。
第五步:填写基本信息以及修改密码填写住址、电话等重要信息,首次登录需要修改密码。填写信息后方可进入下一页面。
第六步:填报模拟志愿。进去页面之后点击“填报志愿”,按自己的成绩选择不同的批次,进行填写。填写后最好再核对一遍自己报的模拟志愿,这一步尤为重要。
第七步:保存模拟志愿在填完信息后,一定要记得保存志愿,只有点击“保存”,才会存到网报系统中,没保存就相当于没有填。
对于服从调剂的错误认知
1、是否选了服从调剂,就会直接被调剂到其他专业,很多考生总觉得填写了服从专业调剂,高校会把考生随意安排到某个专业。其实考生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高校的录取规则、专业分配办法都已经提前在《招生章程》里公布,在实际录取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预先公布的规则执行。
专业分配无论是按照设定“专业级差”方式,还是实行“分数优先,遵循专业志愿”的原则,都会首先考虑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
当考生高考分数足够进入所填报专业时,就会被录取到所填报专业,服从专业调剂就没有派上用场。只有当考生所报专业全都录取额满,才会进入调剂程序。
2、服从调剂被调剂考生并不一定都是低分进档的考生。考生除了分数低被调剂外,还有可能是专业志愿填报不合理,比如考生所填报的专业都是其所在省份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导致这些专业录取分数偏高,最后使得该考生虽然高考分数不算低,但最后也只能被调剂。
此外,个别考生没有把全部专业志愿填满,填报的专业过少也有可能导致其因无法满足所报志愿而被调剂。
三、南阳师范学院最新介绍
南阳师范学院为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始建于1951年的河南省立南阳师范学校,1958年升格为南阳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升格为南阳师范学院。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2017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2017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0年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高校予以重点建设。 学校占地面积2190亩,建筑面积85.2万m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4亿元,中、外文纸质图书238万册,电子图书160万册。全日制在校生27500余人。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余人,博士近400人,专任教师1230余人。拥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第一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中原青年拔尖人才、省级特聘教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4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高层次专家为核心,以教授、博士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率先在全国开展大学生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是全国本科院校中首个国家级职业指导工作室建设试点单位。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平台。牵头成立豫南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形成由“南阳师范学院—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组成的UDS教师培养模式。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获得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总冠军、全国工程机器人大赛特等奖、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以及省部级以上奖励600余项,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成绩连续三年在河南省排名第三。 学校拥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1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8个,化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中原曲艺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汉史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28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6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30余项;先后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省科技进步奖等35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00余项;以第一作者单位在SCI、SSCI、A&HCI、EI源期刊、CSSC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600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230部。先后主办或承办了首届水源地生态安全国际论坛、国学(汉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欧盟—中国合作研讨会、东汉史研究国际论坛、华夏玉文化大讲堂、中国第九届灾害史年会、中西部无机化学年会、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等高端学术会议和论坛。《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均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在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上,连续4年位居全国高校100到150位,在河南省高校中稳居前5位,其中3次居第4。 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意大利、芬兰、瑞典、马来西亚、韩国、泰国等多个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与泰国曼谷皇家理工大学联合设立南阳师范学院卧龙学院(海外学院)、与韩国全州大学和泰国曼谷皇家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开展中外本科课程合作项目、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达成学分互认协议、与美国多所州立大学建立了《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的校级交流项目、与芬兰萨沃尼亚应用科技大学和瑞典梅拉达伦大学签署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位居河南省师范类院校前列。先后获批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质单位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选派资质单位,成功获批为河南省汉文化国际推广基地,并当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单位。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省首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本科院校”“河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和“科技支农志愿服务项目”先后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项目,学校受邀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道德讲堂”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传承经典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育人工程入选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文化下乡、精准扶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荣获全国百强实践团队。“绿茵读书会”荣获“河南省优秀志愿组织”,并入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候选名单。学校领导班子被省委确定为最高等次“好”。 当前,全体师院人坚持“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秉承“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弘扬“勤勉严谨,和谐进取”的校风,认真落实学校三次党代会和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双轮驱动”“特色引领、重点突破”“协同创新、借势跨越”三大发展战略,为早日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区域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数据截止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