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被认为是‘天坑’专业,无法回避。”
“我一直坚持一种观点,即没有坏专业,只有坏人。”
“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
……
令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邓红兵惊讶的是,在他的招生即将结束时,一段写给家长和考生的文字很快就从圈子里走了出来。一些人称赞它的理性分析,而其他人则质疑他“站着说话时没有背痛”。
“无论职业是热是冷,奋斗都能成就强大的一代。”近日,邓红兵教授接受了《中青日报·中青》记者的面对面采访。com恢复了一位80后学者对年轻学生职业选择和成长的观察和思考。
1、 不要用金钱衡量每个专业
邓红兵介绍,这封在网上广为流传的“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信”,是在湖北省宜昌市招生后回校途中写的。他在招生过程中感受到了一些知识,在手机上敲了几段,然后把它们发给了招生家长和学生团体,引起了一些共鸣。转发后,它展开了:“这不是一篇正式的文章。我没想到会发出这么大的噪音。”
从去年夏天开始,邓红兵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参与了学校招生季的宣传和介绍。数以百计的家长联系过,“哪个专业适合就业”和“哪个专业挣钱更多”是家长们最常问的问题,“用钱衡量每个专业”。
他逐渐了解到,“天坑”专业在互联网上和家长中仍然很受欢迎,比如“生化环境材料”,即生物、化学、材料、环境等专业。原因是这些专业学习困难,缺乏就业竞争力,一线生产线多,收入低。
“有家长和学生的社会浮躁心理,也有很多关于冷专业的误解。”邓红兵的研究领域是“生化环境材料”的环境专业。他以自己的经验说话。
邓红兵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时,被转到环境科学专业。他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曾经想重修一遍。直到顾问完成工作后,他才逐渐安定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很快邓红兵就发现了这种感觉。从本科到博士,现任武汉大学罗家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邓红兵说,近年来,他带来的研究生起薪基本在20万元左右。在他学院和系出来的学生中,有一大批长江学者、知名教授、行业领袖和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他们的成功之路是对所谓‘天坑’少校的最好反驳。”
“没有坏专业,只有坏人。所有专业都需要我们不断努力。”邓红兵说,学习和工作中没有容易、容易、有利可图的专业。
在回答互联网上的一些问题时,邓红兵回答说,他不反对学生申请计算机和其他热门专业。他的初衷主要是告诉父母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他希望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初衷选择专业;而且蜂拥选择热门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并不一定很好。
同时,无论什么专业,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没有哪个专业能平躺着赚钱。邓红兵说,一些学生被名校和好专业录取。他们认为自己进入了保险箱。他们沉迷于玩游戏,每年都会失败和辍学。
但令他高兴的是,这两天在互联网和媒体上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这种关注和讨论也是一种洞察力和通俗科学”。他得到了校内外一些教授的赞扬和鼓励,也得到了年轻学生的自愿反馈:一些人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坚持自己喜欢的专业;一些人增强了“不受欢迎”专业的学习信心。
2、 面对爱和责任,所有的选择都不会让人失望
在这封信中,邓红冰还提到了另一个触动他的现象——一些被列入“强基础计划”的学生(注:一般指试点基础学科的招生改革)今年要回去,因为高考分数已经足够预测学校的录取线,因为“强基础工程”是基础学科专业,招生后不能改变专业。
“如果我们都放弃基础学科或所谓的‘天坑’专业,我们期待谁来做这些事情?如果没有人做,我们的国家怎么能进步?”邓红兵说,一段时间以来,专业冷热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应该尊重专业选择与学生个人兴趣的结合,看到趋势和需求。如今不受欢迎的专业往往与国家未来的主要需求产生共鸣。
邓红兵在信中写道, “我们都不能了解环境,但当环境受到污染时,我们都会抱怨。我们不学习化学和材料。当我们的芯片卡在脖子上时,我们错误地认为电信和it不够发达,我们不知道核心芯片不仅需要阳光和雪,还需要夏立巴人。”e、 材料和化学也是不可或缺的。"
邓红兵认为,正如武汉大学校长窦先康院士在校园里所说,今天进入大学校园的年轻一代将在2035年达到35岁左右,2050年达到50岁左右。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在于今天的校园,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的未来,“每个专业的人才需求都是不可或缺的。奋斗的年轻人是最美的。无论专业是热是冷,奋斗都能成就强大的一代。”
同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青年成功的规律。每一代为国家需求投资的年轻学生都不会被国家遗忘。正是出于国家的需要,年轻人可以在国家建立的更多平台上加速成长。
7月2日,当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将这封信转发给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时,它评论道:“家庭和国家感情、个人利益、诚实和善良,以及更加沮丧和勇敢的心态……这必须更加重要。因为在爱和责任面前,所有的选择都不应该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