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两岸沪语比赛10余年来首次“合体”!专家观点:传承上海话重在多说多用

成语桥 85 0

小朋友用上海话表演绘本故事《大卫不可以》,青少年用上海话讲述《上海美食》,成年人用上海话诵读金宇澄小说《繁花》,老年人表演沪剧、上海说唱、浦东说书……作为2022上海市民文化节七大赛事之一,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浦东新区文体旅游局、长宁区文旅局联合主办的“苏河源·上海情”——2022上海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日前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颁奖展演。

2012年,南码头路街道创办了社区少儿沪语童谣比赛;5年后,升级为浦东新区级比赛;11年后的今天,在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框架下,浦江两岸两个连办10余年的沪语比赛首次“合体”,不仅扩大了参赛范围与品牌影响力,还借助数字化转型积累了沪语数据库。然而,会表演沪语节目,等于会说上海话吗?专家评委的观点,也对上海话如何有效传承带来更多思考,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

传承方言文化,发扬非遗艺术

锣鼓书、浦东说书、奉贤山歌进入比赛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时,南码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毗邻园区的其中一个出入口。于是,每天都有许多世博游客前来参加活动。”南码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周雯介绍,当时,中外游客普遍都热衷语言类活动,“他们尤其喜欢学习上海话,觉得很有趣。”越是地域的,就越是世界的,受此启发,南码头社区学校于2011年暑假开设了幼儿沪语课程。从2012年起,南码头路街道开始举办少儿沪语童谣比赛。

浦江两岸沪语比赛10余年来首次“合体”!专家观点:传承上海话重在多说多用

浦江两岸沪语比赛10余年来首次“合体”!专家观点:传承上海话重在多说多用

从南码头社区一地,到联动浦江两岸;从少儿,到覆盖青少年、老年等各个年龄段……十年磨一剑,办赛规模逐年提升。今年,沪语大赛开发了赛事小程序,参赛者可进行线上报名投稿,比赛分为老年组、少年组、集体组、幼儿组、成人组,从7月至9月,共征集到了1328个参赛作品,线上累计投票4484038票,参赛页面访问量超20万次。

最终评选阶段,知名沪语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丁迪蒙,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故事家协会副会长葛明铭,国家一级演员、长宁沪剧团团长陈甦萍,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王苏,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滑稽剧团说唱表演艺术家徐世利等担任评委,最终评出了百名“沪语之星”。其中,来自浦东的“沪语之星”共15人,数量位居全市各区第一,展现出方言保护多年来的成果。

浦江两岸沪语比赛10余年来首次“合体”!专家观点:传承上海话重在多说多用

11年来,南码头还依托沪语大赛助力方言文化、非遗艺术的传承发扬。周雯回忆,参赛形式最初只有沪语童谣,后来有了沪语讲故事,近些年来又增加了诗朗诵、相声、表演唱、沪语电影等多元化的表演形式。此外,还不断涌现出诸如沪语RAP《七彩南码头》、改编沪语歌曲《上海谣》《梦想在我手上》等优秀的沪语原创作品。非遗艺术的种类,不仅有沪剧、上海说唱,还有地域特征更加明显的锣鼓书、浦东说书、奉贤山歌。周雯表示:“出现在沪语大赛中的‘沪语’,不只有市区的‘上海话’,来自沪郊的各种‘本地话’,同样也都有一席之地,同样值得传承发扬。”

开口说,更要坚持说

上海话要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应用

浦江两岸沪语比赛10余年来首次“合体”!专家观点:传承上海话重在多说多用

浏览聆听本次大赛的音、视频,不少上海市民会发现:除了老年组说得个个“字正腔圆”外,其他组别的“沪语之星”却不乏发错音,便不免产生疑惑:“这也太‘宽容’了吧?”

对此,评委之一的丁迪蒙表示:“稍微有一点瑕疵,或者说‘不地道’,其实没有关系。语言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以能听懂、沟通为标准。”她阐述自己的评选原则:“把一个上海话故事说得生动、有趣,语音上没太大问题,那就可以了。但把故事讲得像背课文,即便一点语音瑕疵都没有,也未必能入选。”

浦江两岸沪语比赛10余年来首次“合体”!专家观点:传承上海话重在多说多用

为说明“语言是与时俱进的”,丁迪蒙还举了一个例子:“‘微信’是个新词,其中的‘微’上海话标准读音是‘vi’,但几乎人人都说‘wei’。随着时代变化,必然有一些字音发生变化或错读。只要约定俗成,不影响交流,那就没问题。”

丁迪蒙曾连续多年在南码头路街道担任沪语比赛评委,带来沪语讲座。她认为,举办沪语大赛的意义并非鼓励舞台表演,而在搭建一个“多说上海话”的平台:“我能用上海话朗诵诗歌,用上海话讲成语故事……参与者在比赛中激发出了成就感,在生活中也就愿意开口说上海话。”

浦江两岸沪语比赛10余年来首次“合体”!专家观点:传承上海话重在多说多用

浦江两岸沪语比赛10余年来首次“合体”!专家观点:传承上海话重在多说多用

要开口说,更要坚持说。周雯介绍,2013年,她的女儿报名参加了南码头的第二届沪语比赛,此后还断断续续参加了多届。而在家中的大部分时间,她也说上海话:“有时候,我还会让她尝试用上海话读文章,大家一起探讨咬字和方言词汇,这种氛围也很温馨。”

丁迪蒙则在上海市群艺馆开办沪语成人班,在12周的学习时间里教授“沪语100句”。“上世纪80年代,外地人在上海生活,小孩子三个月一口上海话,大人一年也会说了。”丁迪蒙表示,语言学习重在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坚持每天学说一句,说溜这100句常用句,就能掌握发音规律,那么在生活中说上海话就不是难事。”她强调:“说多了就有语感。”

文字:曹之光

编辑:吴婷

标签: 成语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